四川省安岳县是目前中国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 目前安岳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禅寺、塔坡,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60处。而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又有众多石窟寺被重新发现。正是四川省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安岳历史悠久,古为巴、蜀分治之地。晋一度为僚人所据,梁属晋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在今岳阳镇铁峰山建城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险绝,故曰安岳”。 安岳县是宗教重点县,全国五种宗教,安岳就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安岳县宗教具有发展早、寺观多、信徒众、宗教文化十分丰富的特点。而古时安岳寺院林立,由于该县以石秀著称,而且经济发达,众多信徒开山凿像,诚心供养。经历历史的岁月风云之后,寺庙早已不在了,但这些精美的石窟造像却宛如新刻的保留了下来。 安岳石窟发端于东汉崖墓造像,而佛教石窟则壁始于南北朝普通11年,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930)、天福(936—942)、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等。此后至到民国中间并没有停顿的过程。唐、宋两代近400年的时间是其造像的鼎盛时期。安岳石窟兴起于中原石窟极盛时期尾声及四川广元、巴中石窟步入鼎盛的时期,故其造像艺术风格既承传了中原石窟,又受到川北石窟艺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地域、石质、历史阶段的人文思想背景、工匠能动创造性等因素的差异,安岳石窟造像风格形成了与其它地区石窟无法取代的特殊性。安岳北宋的石刻艺术更臻成熟、更具规模、更显特色,极大地影响了毗邻的重庆大足宝顶石刻造像。安岳石窟题材内容涵盖面宽泛,主要是表现佛教,也有道教、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表现世俗的。但作为石刻艺术,它只是这些题材内容的载体,其终极目的是表达艺术美,故安岳石窟造像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美学价值。
卧佛院:(盛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八庙乡卧佛沟。现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 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磐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体态修长,身着袈裟,曲眉丰颐,慈祥端庄。卧佛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裸上体,左手攥拳,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全图雕刻精致,线条洗练,形象地展示出释迦牟涅磐"时超脱一切的幻想境界。卧佛的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磐"前说法的造像,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既烘托出他们恭聆佛法的肃穆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卧佛左臂下方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兵部侍郎刘仪凤及其表侄雍涓(普州参军)的游记诗文。 在卧佛沟两岩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刻经文至今又保存较好的15窟,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字体大1-2厘米,直行镌刻在窟内左中右3壁上,字体多是唐楷。现存清晰可识的经文共20余种、70万字,似如一座经库。从46号窟左壁释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中得知,“一切经论目序”来自“大唐东京(洛阳) 大敬爱寺”。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檀三藏经》、《妙法莲花经》等。刻经题记现存有“开元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三年”等。其中,“开元十一年”、“开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应书”等字迹尚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肯定,卧佛及石刻佛经为盛唐时期的杰作。
玄妙观:(盛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安岳县鸳大镇玄庙村集圣山腰。有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长43米,高6米,周围凿大小龛窟79个,龛窟内外雕刻大小石像1293躯。 此处现存唐碑4块,一块系唐开元十八年(730)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另一块唐碑高2.4米,宽1.27米碑题为"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埤",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创始概况及教义传说,后半部记述从大唐开元六年凿龛造像至大唐天宝七载(748)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毕的过程。此处造像至少有1270多年,是我国道教造像胜地。 此处造像以道教为主,也有佛教或佛道合龛造像。有一龛正中为李耳,两边侍立佛、菩萨,右边塑金仙。各龛还雕有观阁楼台、斗拱、法器、乐器、服饰等图景。特别是众多的道教金刚力士像,似如真人,服饰装束,犹如当时宫廷卫士,称形象生动、威严;仙女、乐伎蹁脚扭腰,姿态优美,飘逸自如。 玄妙观的造像布局独具匠心,以其独立巨石的特定环境,雕刻出不同的神、菩萨、龙、狮、青牛、神鸟和古建筑物等,显示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属全国罕见。 千佛寨:(唐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安岳县城西郊3公里大云山上。因在山顶四周天然岩寨雕造千佛而得名。唐名栖岩寺,清康熙时(1662-1722)更名千佛寺。 千佛寨为目前安岳石窟中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比较可观的一处石窟造像群,该处造像开凿于唐初,到民国仍有造像,是安岳石窟造像中跨度最长的造像点,目前以保存的唐代造像最为精妙。 千佛寨自东至西呈狭长形,南北两岩壁上凿有大小龛窟105个、造像3064躯,有摩崖佛塔浮图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浮图最高达4.6米,最小的20厘米。最大的龛窟宽6.4米、高6米、深3.3米。摩崖造像高3-6米的14躯,1-2米的250躯。最大的释迦牟尼像高6.2米,其余众多的菩萨、罗汉、金刚、力士、飞天、护法神、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充分表现出"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异趣。
圆觉洞:(唐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安岳县城南郊1公里的云居山上。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现有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的摩崖造像103龛窟,大小造像1933躯,唐及五代、北宋的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雕一座,造像区长达186米。 南岩多是唐代及五代造像,北岩多系北宋造像。特别引人注目的北宋雕造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毗卢洞:(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东南石羊镇附近的厥山上。有摩岩造像465躯,碑刻题记32处。 此处由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组成。多为北宋造像,后来各代都进行了培修、补刻。它曾是北宋年间四川佛孝密宗的主要造像区这一,其中毗卢洞、幽居洞的密宗五代祖师柳本尊的造像以及观音洞的水月观音造像别具风格。 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是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像高3米,半镂雕悬坐在一突出岩石峭壁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上身着披肩短袖薄裟,袒胸露臂,璎珞像虬曲而下的金色飘带,翠环网坠于胸腹,下身彩带结一绣花轻薄如蝉翼的长裙,裙角皱纹飘逸自然。其容貌风姿恰似出水芙蓉侧身跷足坐于蒲叶座上,左手下撑,右足上跷,赤足分别踏在蒲叶座和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巍峨庄重,柔和亲昵,如韶华绝伦的妙龄女郎。其世俗化风味很浓,具有人的美,神的仪,被称为美神,造像的设计和雕技达到了令人倾倒的程度,观赏后的专家、学者誉之为东方的"阿芙洛蒂德"(希腊美神)。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内,洞额有柳本尊自传全文,正中两边分层排列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并镌刻有"十炼"清晰的说明文字,两侧还有神态威武、执斧仗剑的护卫金刚。每炼都以数像组成,构图严谨合理,造像生动得体。毗卢佛坐于莲台上,高4.5米,头的螺髻上戴镂空雕花宝冠,身着袈裟,略带前倾的身势,双手结印于胸前,曲目丰颐,慈善可亲。《十炼修行图》的内容:第一炼--柳本尊趺座,右手托至于右膝,左手平胸前,大指捏中指。第二炼立雪--柳本尊结跏坐雪山,闭目凝神入定。第三炼踝--柳本尊双手合十趺座,左脚赤裸于前,足踝处烈焰升腾。第四炼剜眼--柳本尊右手持戒刀剜右眼,左手持方巾作接眼状。第五炼割耳--柳本尊头略右偏,左手大袖挽于胳臂,右手持刀割左耳。第六炼心--柳本尊宽衣敞胸,心露于外,头略左侧,面带微笑。第七炼顶--柳本尊头上烈焰翻滚,左手抚左膝,右手托方巾于顶上。第八炼舍臂--柳本尊头左侧,目视左臂,左臂衣袖高卷,右手持刀割臂。第九炼阴--柳本尊身卧于金刚座上,左足微曲长伸,右足曲膝遮视阴部,膝与大腿间烈焰飘绕。第十炼--柳本尊结跏趺座。此窟图文并茂,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艺术和观赏价值。
孔雀洞:(唐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安岳县乐阳镇南55公里的双龙街附近孔雀山。原有清建寺庙,现仅存部分房舍。 寺后岩壁间,凿有大小佛像10龛,现存摩崖造像70余躯。其中宋代孔雀明王造像龛高4.7米,宽4.3米,深2.7米。正中雕刻立体全身孔雀,高2.3米,羽翼丰满,形象逼真。孔雀背驮八叶莲花,上坐孔雀明王菩萨,头戴宝冠,身穿白轻衣,左手执开莲,右手握雀羽,雕工精细,秀丽大方。左右臂间有两组孔雀明王经变像。正壁上方两侧刻10礼佛人,眉清目秀,文静雅致,双手合十,呈虔诚礼佛之态。整个龛窟造型巧妙,布局合理,雕技精湛。 洞后半山有唐代“报国寺”遗址,其中建于公元1570年的转轮经藏塔共刻有佛经名144部,极其珍贵。
华严洞:(宋、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石羊镇箱盖山悬崖峭壁上,凿有大小两洞,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大洞叫华严洞,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华严三圣像,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面颊丰润,两耳下垂,双目半睁,神态严肃,趺坐于莲台上,手作法指,似在讲经说法;两侧文殊、普贤头着饰有化佛的宝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白象的背上。 正壁两角还有两个高3米、表情十分虔诚、两耳恭听佛法的木犍莲、舍利佛二弟子站像,佛前和两边均设有仿木石雕供桌。佛的左右两臂排列着10尊通高4.1米的菩萨(又称十大弟子),两壁顶部浮雕《善财童子求法经变图》,共有10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飘渺云彩以及各类人物,均呈现在云层之上。洞中有一仿木石刻的大供桌。在右壁第五和左壁第十菩萨座侧,一只下山猛虎,一只金毛吼狮,怒目圆瞪地守在洞口。在洞门左右两壁上还雕有三头六臂的准提佛母和八臂的摩利支天像,佛母前双手合十,后上双手各捧日、月,后下两手左持镜右握才印,才印上刻"仙佛同宗"四字,支天八臂各手分执日、月、玲、标、绳等法器,与佛母遥相对应,横眉怒目,把守洞窟出入口,守护法场。 小洞位于华严洞右侧,叫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为三教合一的大型石窟造像遗址。 华严洞是全县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也是两宋时期的中国造像艺术典范。
茗山寺:(宋、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虎头寺。位于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佛像森列,周缀于绝壁之上。造像系北宋作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此处现存摩崖造像63躯。单个造像34躯。另有明、清碑刻题记29处。造像总长达350米,气势宏伟,石像高大,其中高5-7米8躯,1-4米的50躯,均雕刻有造像,或佛祖,或菩萨、金刚、力士。佛祖、菩萨多为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宝冠装饰无一雷同。金刚、力士多龇牙咧嘴,钉杀气腾腾。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高5-8米。观音菩萨左手前伸,平托纱巾;大势至菩萨左手内曲置于胸前,五指并拢平托厚厚的经卷;文殊师利菩萨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书和手的重量上千斤,历经千年不毁,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运用力学与美学结合,造型十分巧妙。后岩壁上的护法神龛内造像呈半圆形,集中雕塑均高1.8米的十二个护法神,皆甲胄鲜明,其手或提九仗剑,或执便托杵;其头或昂扬猛呼,或怒目扭颈;有的剖腹见心,有的捏拳定神,虎视眈眈,威猛剽悍,真心睃寻法场,虔诚拱卫佛士。
木门寺:(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以北25公里石鼓乡清泉山。明洪熙元年(1425)建。仿木建造无梁石亭。内葬著名僧人无际禅师。因门为木制,其寺故名。亭高12米,长7.8米,宽6.8米。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桷等皆系石制,工序严谨,外观如“介”字形。亭内置五级八方石塔,无际禅师归葬其中。亭内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雕弟子站像12尊,皆面向禅师墓塔。 亭顶造型如莲苞待放,内雕团花图案。亭侧有明碑2块,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事略。全亭被三叠木结构斗拱大殿覆盖,塔于亭中,亭于殿中,造型奇特,气势轩昂,雕工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