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掘的7.5亩遗址,被命名为东华门遗址,其中发现了从汉代到清代,穿越1000多年时光的文化遗存。
城池
此前存在于文人骚客的诗词中的摩诃池,首现真身。花蕊夫人《宫词》形容这“长似江南好风景”、“水心楼殿盛蓬莱”。
意义
首次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唐代摩诃池等为认识古成都提供地理坐标,对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各方面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
成都市已初步决定,原址保护东华门遗址。专家建议,结合城市规划,在该处建公园或博物馆,都将成成都市中心新景点。
2013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工地,进行考古发掘。10个月过去了,这里被命名为东华门遗址,其中发现了从汉代到清代,穿越1000多年时光的文化遗存。
8月18日,四川省文物局在成都主持召开“成都市东华门遗址保护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东华门遗址一带是古代成都城的中心,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开辟了一扇了解汉代至清代成都中心历史演变的窗口。唐代摩诃池、建筑遗迹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遗迹等,为认识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标,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区的历史依据,也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撑。
从这里了解古成都
《太平寰宇记》记载,“成都”之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取名成都。公元前311年,秦征服古蜀、张仪到蜀地筑城,古蜀成为了秦的一郡,郡治就在成都城。从那时到现在,成都历时2300年,城名不改,城池未变。
这个城池在哪里?老一代成都人有个答案:现在的四川科技馆处,就是以前的老皇城。2013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工地时,就已经预判到,这片“皇城根下的土地”不平凡。转眼到了今年7月,这片发掘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的土地已经颇具规模,发现有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显露出明蜀王府宫墙基槽、摩诃池、唐代院落、街道、房屋、水井、排水沟、灰坑、灰沟等众多遗迹。
丰富的历史遗存,沉淀了从汉到清的1000多年时光,这块遗址也被正式命名为成都东华门遗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遗址内首次发现了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延续时间长达千年的皇家园林摩诃池,不仅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份文化遗产,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国的城市考古、园林建筑等考古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摩诃池历史
隋朝始为人工湖 后为千亩皇家池
发掘现场北侧的一段河道,已经是摩诃池在明代时的模样。这个始建于隋代的池子,形成初期约500亩,是隋炀帝开皇二年(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子城时,取土的地方所形成的一个“人工湖”。到了唐代中叶,这里成为了成都著名的风景区。唐代著名诗人高骈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到了前后蜀,摩诃池就不再是众人都能够游玩的场所了。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立国于成都,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时,将摩诃池纳入宫苑,成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后来的蜀主,扩建王宫、注入活水,环池修筑宫殿、亭台楼阁,范围扩展到1000亩。蜀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形容这里“长似江南好风景”、“水心楼殿盛蓬莱”。五代到两宋,摩诃池的水源逐渐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修建蜀王府时,大半个摩诃池被填平了。
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为了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文人骚客们驻足、流连、销魂的“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