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交通出行、景区拥挤等成为今年“五一”假期消费者吐槽最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消协表示,假期消费应急预案要做足“真功夫”,拿出“实手段”。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实行更具弹性的放假安排,既避免全民休假扎堆出游,又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报告显示,4月30日至5月7日的监测期内,共收集“交通出行”类负面信息285582条,日均35698条。舆情信息在5月1日出现峰值。据分析,这一天舆情峰值的出现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铁路接触网故障导致北京西站大量旅客滞留。二是出行途中因一旅客未佩戴口罩与车内邻座旅客发生争执的不文明现象受到舆论普遍关注。
此外,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景区游玩”类负面信息152165条,5月1日至5月3日较多。因“五一”期间旅游市场恢复,全国多个景区人山人海,并出现排队现象,个别景区因人数太多导致游客大喊退票,相关舆情信息量显著增多。例如,承德游乐场游乐设施发生故障游客被困,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回应暂停使用威海金山游乐设备有限公司飞行塔类大型游乐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游客不文明现象,如川美老校区经过精心设计并审核通过才能绘画上墙的涂鸦街被游客反复随意乱涂等。
中消协表示,诸如沿线道路交通安全、游客聚集扎堆等假日舆情的集中释放,有些固然源于不可预测、难以预测的突发状况,但更多还是基于职责所在,本应可以“想得到、考虑足、防得住”的应预见、可预见、能预见的“常态”风险。无论哪种原因、哪种形式的“突发”“偶发”,都不应成为相关责任方的免责“挡箭牌”,而是考验其管理智慧、运营手段、应变举措等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素养和能力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