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网9月3日讯 寇黎)石棺墓葬群在“石棺葬王国”县境内多达25处,出土物品中未见货币,却有大量海螺、海贝、珊瑚等海洋物品,再现从今至古的历史痕迹。这里的唐卡材质从丝绸到陶瓷,与时俱进,成为著名的“唐卡之乡”,演绎从古到今的传承故事。 9月1日,古称“霍尔章谷”的甘孜州炉霍县,晏儿龙村石棺墓葬群、卡萨石棺墓葬群,呷拉宗茶马古道冶炼遗址及这里的唐卡绘画技艺等,引起了“丝路甘孜”科考团专家们的注意。 炉霍县卡萨湖 炉霍县卡萨湖,如坠入人间的蓝色水晶,当科考专家学者望着草地、湖水、高山,如不是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指着隐隐呈圈状的一片草坡,说这里是石棺墓葬群时,科考团不会想到养眼的大片草坡及醉人的卡萨湖与石棺有什么关系。 墓葬群 据悉,1984年炉霍县修建卡萨湖水电站时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石棺墓葬群,共发现275座石棺墓,发掘海螺、海贝和珊瑚等文物千余件。石棺墓依地势分南北两个墓区,为更好保护已进行了回填。相关部门初步推测为春秋战国墓葬群。而在当地晏尔龙村发现的石棺葬墓群,共出土石棺葬12座,随葬品有海螺、海贝和石器、骨器、绿松石等,测定为商周时期墓葬群。 科考队专家在当地工作人员带领下仔细勘研 雅砻江流域石棺葬文化发达,炉霍县被称为“石棺葬王国”。据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县境内约25处石棺墓葬群中,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炉霍有6处,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零星分布,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炉霍石棺葬群约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卡萨墓葬群为代表,不随葬陶器,仅随葬各种铜器;另一种以县城城西墓葬群为代表,陶器占大半,呷拉宗石棺墓葬群则两种墓葬特点共存。 墓葬群发掘出土的大量海螺、海贝等实物 这些墓葬群未发现货币,却出土了大量海螺、海贝、珊瑚等海洋物品,能否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先祖就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换物等形式的商贸交易,有待进一步深入佐证。“但这些确实是研究石棺葬文化和经济形态过渡的重要资料。”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说。 呷拉宗茶马古道冶炼遗址,推测出现于唐宋时期。呷拉宗即尔龚语铁匠寨之意。当地传说,文成公主进藏前抵达唐蕃古道鲜水河河谷的隘口驿站休整,皇家送亲驮队修复了损坏的铁器物件。修复之地即有了文成公主御赐地名呷拉宗。另说呷拉宗因霍尔国知名锻造金银铜铁的巧匠与统领者曲太杰布而得名。现场回填的遗迹处,专家们在地上仍能看到因铁而呈红色的碎石片。 石棺墓葬群和冶炼遗址再现的是从今至古的历史发现,而当地唐卡绘画技艺的挖掘、传承和发扬,则是从古到今的飞跃。在炉霍县当地的唐卡传习基地,传承人现场绘制唐卡,专家可以像模像样地操笔体验一把。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唐卡之乡”炉霍的唐卡制作打破传统材质习俗,创制出了陶瓷唐卡,他们还在景德镇设点制作。 随队学者认为,炉霍唐卡技艺独成画派,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不仅来自于画师的艺术修为,或也来自于丝路上文化交流和多种文化对审美的影响。非遗项目要保护传承,更要结合当前文化、生活形态来发展,这样才能让其成为活态文化。炉霍唐卡非遗项目,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发文创产品、开办非遗讲习班培养传承人,在强化传承时,让更多对唐卡文化不了解的人加深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