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网8月8日讯 寇黎 图片由壤塘宣传部提供)身着盛装的群众欢快歌舞、数以千计的游客拍照留影、威严却悦耳的法号声经久不息,在壤塘最美的季节,遇见最美的文化盛会……今日,壤塘县一年一度的“壤巴拉节”在该县中壤塘镇拉开了帷幕,丰富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更是叹为观止,广大游客们感受着壤巴拉文化风景,体验着文旅融合与助力脱贫成果,过足了“文化瘾”,这个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林海秀城正以“文化姿态”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地域魅力。 13项特色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这么近距离的感受藏民族民俗活动的浓厚氛围,让我大开眼界,下次把我的摄影团队也带进来,他们也来过把瘾。”来自西安市的自驾游客鲁菁芸在采访中说到。为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今年“壤巴拉节”将从8月8日持续到11日,集中展示包括煨桑祈福、藏戏表演、非遗作品展、文艺展演等13项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让游客观众亲身体验藏区传统文化。 早上九点,伴随着浓浓的桑烟,身着节日盛装的群众齐声抬出精美的壤巴拉佛像,围着中壤塘三大寺庙进行祈福仪式,家家牧户门前摆放着盛满水的金色木桶,手捧五彩哈达、抛洒吉祥龙达“迎福”。下午,游客接待中心、财神坝舞台,丰富多彩的壤巴拉藏戏、民间工艺制作大赛、非遗展览陆续上演。 “今年的壤巴拉节把整个舞台搬到了基层,包括展演内容、表演方式都是群众自己来定,参与度很高。”壤塘县委副书记达尔吉告诉记者,壤巴拉节作为全县最大民俗节庆,通过党委政府的牵头引导,目的是实现民俗活动民间办的目标,过程中不仅追求历史感、神秘感和触摸感,更要追求文化、旅游、市场三态相融,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性、活动多样性,节目观赏性,自己的节日自己办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记者发现,今年壤巴拉节与以往相比不仅“接地气”,更“沾泥气”,群众参与度空前。 为丰富“文化强县”展示窗口,不断提升其影响力。该县每两年定期举办“民间手工艺技能大赛”,不断营造重视手工技艺浓厚氛围,培养大批手工技能人才;每年定期举办“壤巴拉节”,开展壤巴拉锅庄、赛马会等众多文化活动,开展诗歌、散文、摄影等专题活动,实现了以文化的张扬力提升壤塘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壤塘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壤塘的凝聚力。 文化牵引 脱贫有了“加速器” “过去这个时间,青壮年都在远牧场跟着牦牛满山跑,哪里想到能在家门口挣钱哦!”中壤塘镇党委书记杜城钢告诉记者,依托中壤塘文化产业园打造,全镇近75人直接参与非遗传承学习,并实现增收致富,文旅融合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目前全镇正在实现从牧业镇向旅游镇跨越。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川甘青三省结合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之美誉。壤塘坐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世界最大石刻藏经堆棒托石刻、中国藏族民居之王日斯满巴碉房,拥有梵音古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省州级的文化资源上百个。为将非遗文化产业做大,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并投入资金。壤塘县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已成立非遗传习所27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领域和技艺,探索了一条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就业增收脱贫新模式。 笔尖轻轻触碰画板,顺着线条勾勒出精美的图画。8月6日,壤塘县中壤塘镇觉囊唐卡传习所,几十名学员盘腿而坐,认真学习唐卡绘画技艺。 23岁的俄培是唐卡班的一名优秀学员。从铅笔描图开始,他狠下功夫,没有半点敷衍。通过五年的学习,他已达到能绘彩唐的水平,并能独立完成从唐卡设计到绘制的整套流程。 五年前,家庭的不幸,俄培独自带着弟弟住在尕多乡热不卡村的偏远牧场上以放牧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凭着对唐卡的热爱,俄培成了觉囊唐卡传习所的学员。“现在已基本掌握了觉囊唐卡技能,再等两年就可以毕业了,绘画赚钱了。”俄培说,这将是他走向社会的一门手艺。 觉囊唐卡传习所建于2009年,创办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目前,整个传习所招收学员461人,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群众。 目前,全县27个传习所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人均月增收500元以上,消除贫困人口16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