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不要大声喧哗”,“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频出现。好像国人出国之后,不文明的行为屡屡被放大。4月16日凌晨1点半左右,在泰国航空公司曼谷飞往北京的TG674航班上,三名中国乘客仅仅因为“吃饭有声响影响休息”发生言语冲突,进而用飞机上用餐的刀叉打了起来。 这些国人海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值得深思。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是否就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呢? 中国游客负面形象被夸大 一位主要跑埃及旅游线的荷兰籍导游马克时常接待中国旅游团。他对中国人的旅游方式表示费解, “当导游介绍当地文化时,他们说自己的五千年历史比这的久远;当进入最经典的欧洲和中东古迹时,他们就忙着拍照,然后围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都因此还了‘到此一游’的心愿,仅此而已。” 马克认为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这些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是出于基本道德修养的缺失。如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不遵守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外国人看来显得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 但单纯从道德修养出发过度责备中国人低素质是十分片面和不理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不文明的个人。必须注意到的是,中国游客海外形象不佳,很大程度上也源自国际社会的偏见。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属于“我们”的群体和不属于“我们”的群体。都感觉自己的群体更好,认为内群体中的个体每个都不一样,而外群体则个个一样。因此,外群体中的个案很容易被普遍化,这就构成了民族偏见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马克看来,中国游客最喜欢照相,不论到哪里,也不管别人同意否,对着一个当地陌生人就敢乱拍,对着私人住宅也乱拍,“丝毫没有站在对方立场着想。”但中国游客对个人隐私的定义显然有所不同“我们中国人不介意个人隐私,所以也不会有所顾忌。” 中国人是会走路的钱包 无论是“卢浮宫洗脚”还是“埃及神庙到此一游”,这是中国游客“土”的一面,“豪”的一面则说的是中国游客在海外敢于花钱。 中国游客浩浩荡荡出国旅游,主要的兴趣是购物,而且出手阔绰。洛杉矶旅游局局长恩斯特说:“中国游客不喜欢躺在海滩上晒太阳,他们喜欢的只是买一些国际名牌。”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13年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游客在国外消费额最大的国家。2012年,中国游客的国外开支达1020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41%。2000年,中国游客的国际旅行总次数仅为1000万次,2012年增长到8300万次,12年翻了7倍多。 “国家逐渐富裕起来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不行。中国有句古话叫入乡随俗,很有道理的。”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了自己的关心。 虽然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不注重当地民俗民情和历史文化,旅游只注重表面形式是让很多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原因之一。在法国从事旅游业七年的李女士在接受《参考消息》的采访时表示中国游客缺少知性,没有心灵的追求,而其他欧洲和非洲游客都喜欢一边走一边对照手中的旅游指南,品味历史典故。中国游客大多对西方宗教了解很少,很难理解意大利等地的教会文化,更无从了解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伟大作品。 口碑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人海外素质低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如何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提升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已经在路上了。去年10月正式实施的我国第一部《旅游法》中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政府希望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倡导和推进国人文明出游,体现了法律的导向意义。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反观我们邻国日本,早期,由于日本人穿衣风格不同,在旅游时也西装革履;游览时成群结队四处拍照;再加上国际观念不足等,经常受到欧美人的嘲笑。进入经济泡沫时期,日本人信心爆棚,走到世界哪里都大有“买下一切”的势头。这时的日本人经常在外不顾形象,虽是“金主”但是并不被喜爱。而在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人由浮躁趋于平静,加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日本政府用漫画形式出版的《日本国民海外旅行礼节指南》逐渐让日本人成为深受西方喜爱的海外游客。 出国旅游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游客也要经历教育熏陶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