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憨态可掬,山歌清亮悠远,锅庄气势磅礴……随着清脆嘹亮的唢呐声回响在山谷,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巡演暨“走基层.三下乡”活动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木卡乡木卡村拉开序幕。四乡八里的村民们听说这里有演出,早早的聚在这里,等待着好戏开场。
“看,还有制作羌笛的,以前只听过羌笛声,没有见过,现在可以好好看看羌笛是怎么制作的了。”眼尖的村民指着正在制作羌笛的非遗传承人,惊奇地喊道。这边还没看完,那边又突然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啊,是藏狮子舞,好久没看到啦!”村民们欢呼着。在如约而至的“非遗”盛会上,二十余种与藏羌文化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纷纷亮相,热闹非凡。 非遗巡演来到家门口 12月20日至22日,一场名为“传承文化,记住乡愁”的非遗巡演暨“走基层.三下乡”活动,在理县木卡乡、上孟乡、朴头乡3个乡轮流上演,这是继“嘉绒若木纽节”和“花儿纳吉赛歌节”后,“中国﹒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又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非遗演出、活态展示、现场观摩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接地气”,同时,此次活动也是继承和弘扬藏羌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空间和土壤,展示理县蓬勃发展新貌、藏羌文化魅力,促进文旅相融互动,更是动员各方面力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理县。 “释比戏太搞笑了,太幽默了,而且引人深思!”演出中,看得津津有味的村民捧腹大笑,听懂演员们的对话内容,更是觉得寓意深远。 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村民们目不暇接。质朴浑然的口弦声让人意犹未尽,高亢苍凉的羌笛声还萦绕在耳边,一个个面部抹黑、身披麻布的“怪人”又拿着木棍、背着背篓、拿着弯刀,嘴里念念有词的上场了,听不懂羌语,却能通过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滑稽夸张的肢体动作了解演出内容。手上拿着碗的是乞丐,遮眼睛的是瞎子,捂耳朵的是聋子,由这群身体有残障的人组成的正义者的代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对村里人不良之举的愤恨之情,最后由释比代表正义惩罚这些“邪恶”之徒。这热热闹闹的一台戏,便是失传近150年的释比戏,是羌族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2年经挖掘整理后,2014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释比戏不一样,博巴森根则是通过表演者或钻、或扭、或解的舞蹈动作,再现了藏族勇士抗击敌人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出征抗击侵略者的屯兵们情同手足、互相帮助、难舍难分的战友情,也是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8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这次“非遗巡演”活动采用的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是走下舞台扛扁担、放下锄头登台唱的农民,所有节目从服饰、表演形式到舞蹈动作,都未经编排、包装,保证了演出的原滋原味和“本土化”。 民族文化瑰宝受追捧 “花、鸟、太阳、云朵……”藏族剪纸民间艺人手法娴熟老道,剪子在他手中灵活翻动,眨眼功夫一幅构思巧妙、形象栩栩如生的剪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一旁的解说员向啧啧称奇的人群介绍,藏族剪纸以吉祥八宝图案为主,主要用在神龛、神台上。羌族剪纸以花草为主,主要用于服饰上,俗称“剪花样样”。 演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演也呈现在大家眼前,各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把各自的拿手作品摆上桌,为前来观看的人当场演示。 据了解,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内容包含了藏织、藏羌剪纸、羌绣、羌笛制作等民间技艺类,推杆、拉杆、押枷等民间体育竞技类等以及骆驼走路、羌族魔术等民间游戏类内容。
羌绣、藏织、剪纸因为作品的丰富,色彩鲜艳,颜色搭配、图案设计精美引来了大量群众的观看,大家时不时地向非遗传承人询问各种问题,“原来一根腰带有这么多工序”、“做工这么精细”,“我还以为是机器制作的”、“做一个需要多少天”等问题的询问声在各个非遗展示台前此起彼伏。
精美绝伦的手工制作令人惊叹,而趣味十足,参与性强的体育竞技类项目则让大家跃跃欲试,人群中已按耐不住的小伙子走上场,与藏族大力士来场押枷。
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上的两人将带子套在颈部,在裁判的一声令下,手脚并用,憋足了劲,奋力的往自己前方爬进,围观的人群都忍不住捏着一把汗,随着比赛结果的宣布,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又有几名小伙走上场……
据理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理县有省级非遗传承3人,州级非遗传承人1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48人,另有登记在册的民间文化传承人460余人,为非遗传承遗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非遗体验留下美好回忆 “这些老手艺,现在大部分已很难看到了,还有以前小时候很有趣的玩意儿,现在都已经失传了。”对于这些送到家门口的绝活,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很是感慨。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非遗巡演”还特别注重唤起大家心中的共鸣。在活动结束后,游客可以与“非遗”来个“亲密接触”,观摩参与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制造,体验民间游戏、民间歌舞和藏羌民俗的魅力。也可以过过手瘾,剪一幅剪纸,削一只羌笛,也可以跳上一段原生态的锅庄,还可以和羌族小伙来推杆,并将这份记忆历久弥新,让非遗文化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走基层.三下乡”带来新春祝福 为扎实践行“走基层.解难事.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精神,在开展“非遗巡演”活动的同时,县级各部门还组成了为民服务小分队,为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拉开了“走基层.三下乡”活动的序幕。活动现场,五六个咨询台被等候多时的村民围了个水泄不通。宣传资料才拿出来,就有村民前来索取阅读;有奖竞答的题目刚挂出来,就有村民开始抢答…… 在农业服务点,挤满了向工作人员询问的农牧民群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向工作人员提问,了解农业、养殖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我们家的玉米总是颗粒不饱满,是什么原因?”、“养兔子需要注意些什么?”工作人员一一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并给他们发放了种植养殖技术的读本和白菜种子,这些实用的农牧业相关技术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县卫生局、县医院、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等单位派出工作经验丰富、医术高明的医生,宣传“新农合”政策,讲解四季常见疾病防治措施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群众健康生活,科学就医。在服务点,医务人员热情地为村民把脉、听诊、量血压、开处方,根据病情给村民免费发放常规药品,发放各类医疗卫生常识手册,同时给育龄妇女发放了计生用品,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誉。 在法律服务点,“普法有奖问答”题目涉及法律咨询、律师业务、土地承包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知识,群众在踊跃答题的同时,了解掌握与自己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工作人员还就广大群众咨询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解答,向村民发放了普法挂历和常用法律知识读本、法律援助条例、惠民生保障群众权益的书籍。工作人员介绍道,“送法下乡”不仅为全县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法律援助、律师业务等相关业务满足了群众的各种法律需求。 家门口的“非遗巡演”让此次文化下乡活动增色不少,给广大村民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让他们在了解科普、农牧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大饱眼福,留下了温暖的年度记忆。 相关链接 一、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位于“藏羌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带。理县总人口43946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总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总人口的32%,汉族8699人,占总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人,长期以来,受藏、羌两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理县民族文化的多元特色,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州、县级非遗项目79项。其中,既有“历史活化石”的博巴森根,也有雄厚浑圆的羊皮鼓舞,还有原始古朴的藏族民歌等一批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藏羌走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二、“非遗巡演”由中共理县县委、理县人民政府主办,旨在通过非遗演出、活态展示、现场观摩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民软实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系列活动之一,通过“非遗巡演”充分展示藏羌文化魅力和生态自然美景,全面反映藏羌人民幸福和谐安康的美好生活。活动以米亚罗红叶、古尔沟温泉为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非遗巡演”为载体,进一步凸显“中国﹒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文化品牌,通过文旅互动,提升理县旅游知名度,不断推动理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三下乡”活动的主题是“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牵头,县文体广新局、县文联、县委党校、县科技局、县卫生局、县医院、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司法局、县民宗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畜牧兽医局、县群众工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广播电视台、团县委、县妇联等20个单位,以及县国税局、县工商局、县电信公司等3个精神文明创建单位参与,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深民入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农群众实际需要,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理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