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公示过多次的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7月16日正式获得四川省环保厅环评批复。工程由最初公示时的全部地下线改为部分高架线(2.11公里),原南段10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改为8座地下站、2座高架站。省环保厅在批复中要求地铁公司严格落实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噪声污染防治等。
每小时最多可运输4.38万人次
环评文件显示,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制式为普通轮轨、B型车系统,列车最高设计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采用6辆编组;全日开行列车初期64列、384辆,近期82列、492辆,远期90列、540辆,最大运输能力为4.38万人次/小时,全天运营18小时。
工程由北段、南段和支线段共三段组成,线路总长18.49公里,设车站13座。其中,南段线路由二期华阳站南端引出,沿天府大道敷设,止于兴隆湖西侧,线路长度约14.08公里,其中地下线11.57公里,高架线2.11公里,过渡段0.4公里,设车站10座,其中地下站8座,高架站2座。北段由一期工程起点升仙湖站北端引出,沿规划道路穿越韦家碾、双水碾村、北三环路,止于凤凰山片区,线路全长3.2公里,均为地下线,设地下车站2座。支线段则由二期广都北站东端引出,止于红星站,线路长度1.21公里,为地下线,设地下车站1座。
可以看出,1号线三期建成后,成都地铁1号线将可北抵凤凰山,南达兴隆湖,成为贯通成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开工前要进行考古调查
尽管该工程已获得成都市文化局明确的“该工程所经区域目前暂未有已知的地面文物和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区”的有关文件,但四川省环保厅仍然在批复中表示,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相关机构对沿线可能的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潜在文物埋葬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遗迹,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封锁现场,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妥善处置。
该工程北段还下穿成都市自来水二、五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成都市环境保护局明确,成都市自来水二、五厂取水口将沿沙河上移至沙河刘家碾水闸与王贾大道沙河跨线桥之间,取水口上移工程实施后,本工程不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际上自来水二、五厂取水口上移工程早已实施。
环保厅在批复中表示,在项目核准或审批前,须取得四川省政府对成都市政府关于“重新划分成都自来水二、五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请示”(成府〔2014〕11号)的许可要件。
风亭和冷却塔距敏感点大于15米
批复还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以堵为主、限制排水”的施工原则,线路和车站施工应采用地下水排放量少的止水、降水工艺,加强地下水位、水质跟踪监测,限制强排水开挖基坑或大量抽取地下水。下阶段设计和施工中应加强对隧道及车站施工排降水诱发的地面沉降引起的地面建筑物开裂、倾斜等问题的监测工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方面,批复要求及时优化、完善对沿线环境敏感点的噪声防治措施和振动防治措施,确保达标,不得扰民。
其中,沿线车站冷却塔及风亭周围50米范围内主要分布有2处噪声环境保护目标(均为居民点),应通过落实调整和优化风亭、冷却塔位置(与敏感点距离应大于15米)、选用低噪声设备及强化吸声、消声措施,控制和减小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对军事管理区等4处振动敏感点,应落实特殊减振措施,对双水中学等6处振动敏感点,应落实中等减振措施,控制和减小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